标签: 考研

祭 考研一年

从小开始,每年年末都会被要求写篇个人总结,这个习惯也就一直保存了下来。

这篇日志,如题所示,来写写考研这件事。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总会对他念叨不止,例如奥运,例如川震,明天又是一年考研时,触景生情,脑海中仍然会翻滚着去年的那两天的情景:忐忑的去到紫金港,占了@周攀 的床,除去床什么也没有的紫云阁楼,政治后的舒坦,英语后的紧张,数学后的懊恼,综合后的低落,考后和周攀,张同寝的一晚窝聊,这些种种,在现在看来都算是考研的特殊插曲,之前博客上记录过这些心情,也就没必要多说。但有一个细节,一直未曾聊起过。

朋友家人,这个沉甸甸的称谓,一直被我认为是人生很重要的财富。那是考前一天的傍晚,独自一人在ZJG东区复习,算是考前在加把柴也好,寂寞空虚冷也好,开始是一条短信,记得好像是@李翔 的,感觉有朋友关心着,一下子心理就暖暖的,然后慢慢的短信开始增加,@耐思 从莆田来电说好好考,考好等我们去厦门玩,@老童,这个一起去四川队长,因为也是考研过来人,说的也更实在,还有@桃子,@李锐,@晓尘,@波哥,@娴姐,@静姐,@阿梅(这个比我早知道我被录取消息的人),还有小1,佳荣等等好多人,点名是一件困挠的事,当时也没仔细记下短信,现在回忆又不给力,总会遗漏点一些人。还有叔叔的电话,聊了半个多小时,家里人都紧张我,老妈那几天一直给我烧香拜佛,怕我紧张,全都委托叔叔来慰问了,几个姑姑也都很关心的问寒问暖,现在想起来,仍然感觉很幸福。

记忆再往前拉一些,09年考研准备期前@掌柜 的一箩筐的帮助,暑假和@海带,@谢渊 在树人的政治辅导班,到正式进入复习期后,@小世,@品全,@陈力的照顾,@周攀的相互鼓励,再就剩下@楼宏刚 俩人一起漫长的“形影不离”的同志生活,并到后期加入到@郑成 等人的经贸团队中,而那时候法学楼的漂亮外校MM也成了复习休息时常谈的话题。这期间,被班级同学照顾着,实训全靠@勤锋 搞定,以及导师,辅导员的鼓励。

我知道并不是所有朋友,都能良好的保持一辈子的关系。这个圈子,那个圈子,不停的变换,也正是生命中存在着这样种种不确定的缘分关系,才会让生命如此精彩。所以,尽量保持不停阶段出现的朋友关心,用心去维护缘分的注定。被朋友关心,感觉很温暖,很感动,这必然也是相对的。考研这段历史,抛开人生的转折后,很需要去珍惜这段历史中出现的不同面孔,记住每个帮助关心过自己的朋友,生活本来就不一帆风顺,谁不需要朋友,谢谢你们。

祭,考研一年。存封历史,偶然拿出来温习温习,倍感真切。

最后,祝@菜飞 等学弟学妹考研顺利,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吧!

下一站,宁波!——考研曲终

我不想用“寿终正寝”这四个字来形容过去这一年为考研所付出的种种,即使在得知分数不能上浙大CS后,似乎依然保持着对于调剂的希望,我不想说我是幸运的,毕竟现在的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当初的理想,不能呆在玉泉,需要离开杭州,转战宁波,这个只在小时候去过一次的城市。
消息并不是我第一时间刷屏得到的,虽然这样的动作最近一直在持续,阿梅的短信很是意外,由朋友来告诉这样的好消息,感觉很亲切,不过没有助学金,也是小有失望的。由此,我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就像冥冥中早已知道结果一样,有时候当结果真的摆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少会失去一些去迎接喜悦的勇气。不是说不满意结果,毕竟当初愿意申请调剂CST,而不是调回工大工学硕士,也都是出于对未来的考虑,只是在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一般工学高校和名校工程硕士之间徘徊,让人容易犹豫。

阅读详细 »

计算机考研,经验与教训

写给考研,一战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是适合每个人,但是值得参考借鉴。
关于复习安排
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逐渐把自己从活动或热闹的场景中脱身,也不要找借口逃离考研教室,因为你浪费的不是一天,而是接连的几天,缓解心绪会又浪费你的时间,记住,宁愿踏实的缓慢进展,也不要打一天雨,晒一天网,考研复习强调的是连续性,断断续续的复习,反而会拖累你的时间进度。两点一线,回到高考前的那段日子,会让你感觉到考研生活的充实。
对于科目时间的分配,或许可以按照科目的分值比重来分配,不过具体还是各专业不同的。我属于计算机考生,前期以看为主,除了政治,把需要考的科目的推荐教材都看了1遍,这很重要,你需要了解总体的布局,不过也有研友建议在第一阶段结束后,找当年的考研真卷做做,了解考试的重点,出题的方式,范围等等,这种方法也是值得推荐的,但我当初却忽略了。这也是我失败的一个教训。
关于辅导班
有人问我,政治、英语需要报班吗?其实这一点,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有计划,而且人缘关系好的人,而且心理素质过硬,那么完全不用浪费这么多钱参加所谓的强化班,冲刺班,用这些钱买实用的参考书,买身体所需的水果,吃够营养的饭菜。很多参加辅导班的研友,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不报班感觉心里过不去,担心辅导老师说了可能考到的内容,又或是习惯了老师教学的方式,对自己单独复习没有把握,种种。可是,越到后面,你越会发现,辅导班纯粹是浪费钱。而且,前期的辅导班,基本都是照着参考书念,偶尔台上的老师会贬低下其他老师或辅导机构,以及夸夸自己的神奇,这一点,基本是参加辅导班同学的共识。
如今网络发展,有关政治或其他科目的复习资料都能在网上找到,而且很多都是辅导班的官方资料,也就是说你在那边花钱上辅导班,这边却能下载免费的资料。推荐几个好的考研网站,准备期前段时间,有空多上上,一来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二来下载有用的复习资料,比如考研论坛,王道论坛(计算机考研论坛),沪江考研论坛,考试吧等。
关于网上资料
那时候以为资料代表了一切,所以拷贝了很多复习资料在电脑上,浏览论坛时看到热门的资料也会下载,可是最后,用上的却是寥寥。这也是我的一个教训,没有很好的利用复习资料。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建议各位,不要盲目的下载复习资料,别以后以后会有时间看的,最好能下载一个就浏览,同时整理资料,前期可以多看看教学视频,这对难懂的知识点会有帮助,对初期复习也会有一个很好的领导作用,因为越到后期,越没有时间去看资料,整天泡在考研教室,到最后,考研资料都浪费了。
关于政治
入手政治,一般会感觉无从入手,这也给了很多政治班乘虚而入的机会,当初我也是,因为对政治复习完全没有概念,五大部分内容繁多,加上没有前人的指导,暑假参加了恩波的暑假强化班。但是,后来我越发感觉到当初的报班是一种浪费,钱倒是小事,关键是后期复习资料的冗余,不知道该看那本书,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最后的政治成绩还不错,这或许后期政治花费的时间和今年政治简单有关系。
推荐几本书吧,都是我觉得比较不错的。政治的第一阶段,有人推荐红宝书,有人推荐任序1,其实都无妨。红宝书全,但是没有终点,一本书都是字,看得头晕,而任序1会突出重点,考点及热点,所以后来在红宝书和任序1间徘徊的时候,我依然选择了任序,任汝芬老爷爷夸自己说“跟着任汝芬,保证考高分”,当然这都是吹的,但是基本身边的研友都有任汝芬系列。
小饭政治推荐书目:
前期:任汝芬序列1(多看几遍吧,至少3遍,哲学和政经是难点,配合做历年的真题,到后来你会发现哲学和政 经其实也就那么几个考点,其他基本属于背背就可以)
中期:任序2,3或领航张俊芳的2000,加上辅导班的资料(这可以找报班的研友复印或网上下载)
后期:任序4(模拟卷),文都最后20题,或者其他的模拟卷
政治后期最重要,做模拟卷时,千万别落下大题,即使不答,也把答案的答题框架画出来,学习答题方式。而且到最后会有品种繁多的模拟卷面试,选择合适且有效的买,不是买的越多,或做的越多就能考好,关键是做一张卷,分析一张,这同样适用于其他科目。
关于英语
英语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杯具,尤其是今年的文化火锅和阅读理解,我的最后成绩还不错,而且对于英语我还是感觉不错的。
英语需要做好平时功夫,每天几篇阅读,前期更可以把单词背出,这对后期做阅读,作文会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多读读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等,增加语感,而且每天必须不能放弃英语,这对英语语感的培养甚是重要,不要太去计较联系的正确率,还是那句话,把文章看懂,在不看译文的情况下,自己翻译文章,这对翻译能力的提升也有帮助。
另外,通过阅读记单词,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语境中的用词更容易理解,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单词,学习那些高效的记忆方法,用在记单词上很有帮助,这也是我背单词的一个方法。
但是,即使我背了3遍新东方红宝书,最后还是忘记了很多单词,这或许和我背红宝书的时间有关吧,暑假搞定单词后,基本就没去碰过红宝书,所以还是需要经常看看单词的,不要到最后一个月,又需要重新被单词,但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也就不用太计较了,通过阅读来背吧,毕竟考到的单词也不会很生僻,困境中的一个心理安慰。
小饭英语推荐书目:
单词:新东方红宝书
阅读:张剑历年真题,石春祯的220篇(阅读难度较高,建立还是以张剑的阅读真题为主)
作文:张剑历年作文,新东方满分作文
英语我买的书比较少,不过张剑的历年真题的确不错,主要是里面的解释很全面,基本上我不理解的都能得到答案。不过,前期不懂也买过朱泰祺的英语参考书,内容很全面,可是越做越怀疑他的答案和解释,后来干脆抛弃,而且难度也和真题有很大差异。后期交流很重要,因为你不可能买到全部的书,相互交流,参考书互借,效用最大。
而对于作文,还是平时多积累优秀的句子,词汇吧,考考前背模板都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参考书上的模板不止你一个人用,另外模板作文很容易识别,另外谁都不能准确预测作文的类型,模板需要准备很多。但是,你必须有自己的作文套路,这也是为什么建议考前每天联系作文的原因,就是要有自己的作文模板,即写作框架,这一点很重要。
关于数学
数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悲剧,有太多的教训,但总的一条,必须动手做题,即使你看10遍,还不如你亲自做一遍来的有效。我就是一个教训,看得多,做的少,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数学不想说太多,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数学,我们不缺乏数学的基础,有的就是缺少对数学的投入,对于数学,题海还是必须的,否则,你会遗憾的。
小饭数学推荐书目:
李永乐数学全书,该书重基础,但必须做2遍以上,之后提升的数学参考书,可以还是李永乐的数学系列,400题,660等。先搞定660,在做400题,之后别忘了历年真题真卷。
数学做的越多,理解的越透彻,也就越不担心出题的复杂。注意保持对数学的好感,即使做的感到恶心,也要坚持下去,看看周围的研友,你就会有信心了。
关于计算机综合
经历的统考的一次出卷,10年的综合谁都不会想到会如此复杂,科目联系会如此紧密。
计算机四门课,建议先把推荐教材看2遍,这些都是基本的,因为综合的发展趋势是各科的交融会越来越紧密,而且09年的真卷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先仔细分析10年的真卷,对综合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如果有不明白的知识点,建议网上找些辅导班的视频看看,这些视频可以从王道论坛上找到,关于参考书,我使用的是复旦的全书,这本书相比于指南没有那么多错误,而且知识点也较全。当然有任何问题,还是上上王道吧,论坛的人都很热心,基本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计算机综合好像一个漏斗,过滤出那么专业不扎实的考生,而且也是拉分的大户,后期千万别因为数学和政治而缩短专业所需的时间,不然你会后悔的。
小饭计算机综合推荐书目:
推荐教材,可以参考论坛上的,基本就是严蔚敏的数据结构,唐硕飞的组成原理,汤子瀛的操作系统,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复旦大学版计算机全书+配套习题+模拟卷,文都的模拟卷(有较多错误,但价值较高)
除此外,还需要一些计算机研友,及时交流复习心得与复习资料,很重要。

最后,要相信,坚持到底,终有收获!

写给考研,写过将要踏上圣斗士之战的战友

这是一场无烟的战争,胜利是属于踏实准备的人!

    身边的研友,有些即使站上了考场,仍然不清楚自己考研的原因,我们称他为裸考一族。为何考研,这个问题曾经也一度困挠我,即使考研的想法在大二就已经成型,可真正轮到我们上场的时候,我也疑惑过,尤其是看到同学实习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更是怀疑过考研是否真的值得。所以,好好的思考这个话题,提早确定考或不考,对之后的打算都有帮助。

    也可以说说我的故事,考研的想法最初是老部长给自己的想法,那时候他把工作都交给了我,自己专心复习并最终考上了北航,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而且有时候我也刻意的去学习他,合理处理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冲突,之后,主席保研浙大,更是激发了对浙大的向往,09年的寒假我也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也咨询很多人,和他们讨论考研的可能性。当然,身边拥有考上研的学长会是很好的鼓励,加上朋友,家人的支持鼓励,终于在3月左右坐进了考研教室。

    关于考研时间,很多人建议提早准备,从大三甚至大二就可以准备,我倒觉得没必要,大学生活很精彩,而考研并不是大学的全部,如果进入大学就开始准备考研,那我只能说你的准备期太长,你会错过真正的大学。我个人是大三下慢慢开始准备的,中间也断断续续的需要去操心其他事情,如果说真正静下心,则是在暑假开始的7月份,炎热的学校除了实习的,就剩我们这些“圣斗士”。所以我不建议早早的开始准备考研,当然这是指全身心的投入准备期,因为越到后面,你会发现心理疲惫,对考研没有了紧张和兴奋,适度的紧张还是必须的。

    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考研准备期,我是计算机考生,个人认为首战的研友可以从暑假开始慢慢进入状态,毕竟计算机综合的科目较多,内容交互度高。

    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一旦下决心决定考研,就要一路耐心的走到底,这期间会有很多诱惑,实习,公务员,或者丰富的大学活动,半途而废,你只会留下遗憾,毕竟考研最后成功与否,你都会收获难得的人生阅历,这是那些没有参加考研的人永远都得不到的。

    我的考研已经结束,又或者还没结束,可是第一次考研的经历,不光在最后我一个难过的分数,更给了我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或许我这些东西,对降踏上考研之路的战友会有帮助吧,接下去的几篇博文我会慢慢写一些对于考研的心得教训,迟了一个多月,我认为,还是应该写些。

写给考研,写给曾经努力在考研路上的自己

一直觉得不能这样就结束,至少应该写些东西,记录过去半年的努力。

真如考后的预感,还是犀利地倒在了数学、专业上,拦腰斩的痛楚很难受,一同的研友有点自嘲的说,如今咱也成炮灰。或许在考研途中时间过的最慢的,一则是站上考场的前端时间,二来输入准考证后,点击查询的那一瞬间。有段时间,我甚至一度逃避去差分,去上考研论坛,如同那些过度适用某中食物后,对其产生厌恶感一样。考研结束的1月里,我始终去逃避有关考研的种种,没有再次光顾待了半年的考研专教,没有再去浏览王道论坛,没有去打理堆在书桌旁的一大堆考研书籍,甚至都避讳与朋友谈论有关考研的话题,一个月都昏昏沉沉,始终无法面对朋友,害怕他们会问起什么,整天把自己关在寝室,逃避自己,这或许就是考研综合症吧。

过去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偶尔的发呆,偶尔的思维失去活性,经常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发呆,毫无目的的一遍遍刷新网页,究竟接下来怎么办,工作,二战,公务员,一切的选项都很模糊,很难看透这样的结果,也很难定下心,面对毕业的压力,面对的考研落败的颓废,心情也无聊透顶,10年的新年,也始终不愿出门,待在房间一隅,不敢面对现实。

过去的一年,辛苦过,寂寞过,发奋过,担心过,相比于高考的班级努力,考研太浪费了个人的感情,活动圈子变的就剩几个研友,每天的教室,食堂,寝室,生活很简单,精力有时候很透支。

考前也曾经傻傻的幻想过考后幸福的生活,搞活动,去外面旅游,实习,但是直到考完专业,吃完在紫金港的最后一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寝室,才认识到之前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考后好心情的基础上,从此一切都被抛在脑后,这场考试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以及于当我回头看走过来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偷偷为自己难过。

失败的研友用“荣誉之战”来形容经历过的这场天王山之役,可我不觉得是这样,在我眼里,这是一场梦想与现实的战役,是用沉重的现实去敲开美好的梦想。曾经是多么的憧憬玉泉,憧憬成为玉泉的主人,憧憬成为浙大CAD实验室的一员。也真是,理想都是美好的,当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也是被沉重打击的时候。

如今,努力过了,分数已经摆在眼前,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准备调剂,还是转工程硕士,还是准备二战。一切都是个未知的谜,而我却不能清楚的看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不喜欢虚无的活着,可是这一次,我不得不等待,等待局势的明朗,等待心绪的打开。

考研路上,我同样和那些上榜的研友一样努力过,只是我被挤下了独木桥,我不承认自己能力不行,但经过这一次失败,我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如果有下一次,真希望能接受第一次失败的教训,踏实的复习。ZJU梦碎了,可是失败同样值得我骄傲,毕竟我从这样一场鏖战中走到了终点。

碎语,写给曾经在考研路上努力过的自己。

考研志 生活经 微生物记录

有了微博,可以不用像博客那般需要长篇大论,短小的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考研路上,一条短信寄予了多少期待,昨日看到潘石屹在《我用一生去寻找》中写道,做每件事都是在祈祷。的确,抱着虔诚的心态,对待考研,或许会有另一种结果吧。

阅读详细 »

接触团学,融入大学

有人说,团学工作是大学生活中一剂不可或缺的添加剂,这话完全在理。团学工作,历练了我的意志品质,让我学会了人际交流,懂得了活动管理,更在无形之中,让我学会了成长。我愿把我在团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与各位学弟学妹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些许帮助。

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团学部门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校内团学组织,社团林林总总,刚踏入大学校内的你定会被其所迷惑,既想加入这个,又对另一个组织心仪,最后一口气加入了三、四个组织,不光累着自己,更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上,到头来增添后悔。我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部门组织。并不是说你身强力壮就非得进体育部,歌舞突出,唯娱乐部第一。或许你会选择加入校学生会,那样可以很快的建立起广阔的人脉,当然选择进入学院团学部门,一样可以给你在校级组织所不能得到的优势。但是,必须明确,进入团学组织不是给你享受或者娱乐自己的机会,而是给了你服务他人的契机,利用自身的能力特点,在部门中立足,或者更确切说在部门中体现出你的价值,这应该是你进团学部门的目的。当然,你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环节去团学工作中锻炼自己,虽说团学工作是服务他人,可是提升部员素质也是团学组织一直倡导的宗旨。

利用一切机会,敢拼敢闯敢秀

     团学组织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同学,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完成高考,告别中学生活,这不光意味着你的教育到达了另一个高点,更意味着生活,态度,心态等等的变革,可以说,大学里好手如林,那你该如何从中突围,我的建议是,利用一切机会,去拼去闯去秀。你可以大胆的利用活动机会去认识新朋友,参加社团丰富业余生活,穿上红马甲服务他人,在体育场上挥汗,在辩论场上“斗嘴”,在晚会上助兴,慢慢下来,你会发现新朋友越来越多,心态越来越成熟,见识愈见丰富,在学院里,你的人气也会更高,工作会更顺利。

做好大学规划,确定奋斗目标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如果在你真正认识大学时,却发现一切都快结束的时候,后悔也只是安慰。所以若想在团学工作中做出一番成就,我的建议是,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定奋斗目标。如果你想成为部长或主席,慢慢从部门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次工作安排,部门对待每一个成员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多用心,多努力了,说不定下次的工作安排,你就是重心了,所以不管如何,你的工作,部长都是会看在眼里的,而且你也要知道,但凡部长、主席,也是从这样的小事中开始的。当然,如果你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你也可以更多的把心思放在课业上。可是我想说,这其实和团学工作是没有冲突的,凡是认真摆好工作与学习的位置的人,都能在学习和工作上双丰收,道理很简单,团学工作能充实人的生活,学习自然动力十足,这一点,从团学部长与主席身上就能看出端倪。

     团学工作责任与荣誉并重,从团学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所一直期待的,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时刻以饱满的精神去接受同学的监督。可是,当你“功成身退”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路走的是多么的充实,多么的令人回味。09届的学弟学妹们,你做好准备了嘛!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彭明辉教授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於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味着什麽?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后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动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增或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诚诚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再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

   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作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麽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

   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可是…”我完全会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後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麽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

   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於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

   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不唐捐,最後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再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後,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於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麽意义?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 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我 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早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於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努力

孟姐总是那麽让人受教,没想到会听到她这麽多的故事,从大学到现在,从一个消极的女孩,到一个善解人意的女老师,我始终不敢相信大学会给予她这么多,更不会相信大学的她竟然如此勇敢,如此好强。走过多少路,就会有多少经验,即使大过四五岁,精神上的差距还可能是巨大的!

找出聊天记录,重新浏览,似乎聊天还在继续,我就喜欢这种抛开老师角色的朋友间的聊天。

关于考研,“不妨去网上搜索下浙大历年来的考研率,还有自己想跟的导师,提早联系,听听导师的意见”,的确,如果确定考研,这是必须的道路。

关于缺点,“在你身上还少了些一头钻进编程/数字媒体技术的那股钻研精神”,这,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往往是那个关口,克服它了或许就搞定了,而我却老在这上面退缩下来。

关于优点,算是吧,“你的优点就在于,你热爱人生,关注生活,积极上进,还有强烈的责任心”至于这,应该对我的以后会有帮助吧。“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优势劣势,才可以选准自己要深造的专业”。

关于她的大学故事,真的很振奋,你肯定不会想象她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坚定,应该也是因为这,她能得到今天她所得到的东西。

关于以后,“钱是次要的.关键是学会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一句话,我经常跟你们说的,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努力!”,“多去社会上锻炼”,“人生真的很奇妙,从我自己的改变开始,我相信人生的每一处都在发生变化,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最怕看到的就是你们过于安逸的学习生活,因为那样的日子会磨灭掉你们心中的斗志的.”“以后你还会遇到更多的困境,但是只要你挺住,无论任何时候坚持不放弃,就一定会走出那个困境的.”“自己给自己的动力”,“希望你们身上有男儿的血性和责任心”,”人生接下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你到底适合走哪条路,我也给不出意见.但是我相信,每一条路都有那条路上的风景,也会有那条路走到终点时的辉煌和成就.关键在于,一旦选择后,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那就是最大的收获“,“自己努力过,成功,好!不成功,我就选择另一条路,大不了先就业,真的想考,可以边工作边考,不过就是再苦个一年嘛”,“人生的路不像生活中的路,是没有死胡同的,真的碰到死胡同了,还可以翻墙的么”,“别怕,下定决心就去做,尽一切力量去努力!”,“别怕,想好了就去做,去努力!有什么烦恼,想跟人倾诉的,我会一直支持你的!我能为你做的,也会尽一切力量帮助你!”

有这么好的朋友,我不应该努力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