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地震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川震两周年志愿服务回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入川志愿者只是一种普通的志愿者服务,和大多数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一样,做些大学生力所能及的事,为社会多做出一些贡献,汇聚集体的力量,服务他人,锻炼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准备下,素不相识的我们才会走到一起,做出入川志愿服务的决定。
现在想起来,入川团队的形成,完全是一种偶然。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组长老童通过学校论坛的号召,以及队员的加入,才形成了后来我们这么一个小NGO团队。入川的决定是慎重的,同时也是也是坚决的,我们开始分头工作,了解灾区最新情况,积极与前线志愿者组织联系,收集救灾资料,学习简单的心理干预,参加入川前的体能锻炼,一切都是为了入川后能为灾区做些自身微薄的贡献。
时间转向7月,我们作为NGO组织“多背一公斤”的招募志愿者,动身前往成都,与来自广东,上海,山东,四川等九名志愿者汇合,参加志愿服务。有必要介绍下我们入川的工作,我们参加的是一个名叫“多背一公斤”组织发起的为灾区学校建立50个帐篷图书室的计划,它通过网易在全国募捐了许多图书,又联合北京的一个基金会购置了部分图书和简易书架,而我们这批自发自募的志愿者的主要目的地是四川省德阳市的重灾区绵竹市,到灾区以后,我们自行踩点,联系当地的学校,如果对方有意向,我们便向组织申请图书和书架,在当地为学校建立图书室,并进行前期管理,最终再移交给学校。同时,我们又肩负着踩点的任务,为之后的志愿者提供最新的灾区学校情况。
NGO志愿者合影
确实,近一个月的入川志愿者经历是独特的,第一次坐四十多小时的火车,第一次独自离开浙江,第一次在户外简易棚里洗澡,第一次吃了这顿就想着下一顿,第一次经历余震,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可能一生都很难经历到的事,遇到了各色的人,体验到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印象深刻。
绵竹体育馆安置点的生活。在这里安置着来自汉旺、清平、金花等地的灾民,人数一度达到了三万多人,除了灾民,还有大量的部队、志愿者团体驻扎在此,就像一个临时的庞大社区,帐篷搭建得十分有序,每个路口都有士兵在站岗,四处巡逻的士兵更是随时可见。在体育馆的正门稍微往里的位置还安置了一个临时旗杆,每天,驻扎在这里的空降兵都要进行升降国旗仪式,这一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非正常时期处于近乎于军事管制的区域,灾民们在这里应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
驻扎在安置点的灾民都是受灾最重的几个乡镇的村民,在这里几乎90%以上的人都有亲人离去,大多数孩子在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都十分开心,孩子的本性展露无疑,但一回到帐篷里,他们就显得十分忧愁,话也十分少,满满的都是心事。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玩耍,让他们开心,暂时忘却灾难所带来的痛苦。在和志愿者聊天中,我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志愿者和孩子接触的距离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要太过融入到这些孩子中去,让他们对志愿者形成过分的依赖,因为志愿者早晚要离开,而且很可能是突然性大规模的离开,如果感情太深,依赖太强,未来或许会给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至于吃饭,安置点有两个食堂,一个是部队设立的,一个是当地政府设立的,对灾民和工作人员、志愿者都是免费,每顿提供一个菜和米饭,按份去打。在部队的食堂,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窗口,虽然灾民的队伍比我们窗口前的队伍长了许多,但没有人过来插队,经过这一场灾难,灾民们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都很尊重,这让我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遭遇余震。在邓林小学,我们住的是没有倒塌的幼儿园教室内,虽然余震的消息经常会传来,可是还没有亲身遭遇过。有时候怕什么来什么,那天晚上,忙活完为村民放映电影的事,躺下休息后,村子里的猫一直在叫,当时我们还纳闷这猫到底是怎么了,因为这在平时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和地震联系起来。就在我刚刚闭上眼睛后,突然房子的门窗发出了哗啦啦的响声,房子就像被一个巨人晃了一下,躺在地上的我感觉身子像是被波浪推了一遭,当时我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是地震,还以为是哪个耍坏的队友吓唬我们,但很快,隔壁的队友都起来了,有人还过来问我没事吧,这时候我确信是地震了,同时,我的心开始乱跳,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紧张,之后一直不敢睡去。
其实,四川大地震之后,灾区的老百姓已经经历了多达千次的余震,对于他们和长期战斗在灾区的志愿者来说,和余震一起生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但对于我们刚刚进入灾区的人来说,第一次地震的经历让我已经足够紧张和难忘了,而5月12日那天会是一种怎样的恐怖和灾难,那一刻,已经不能用晃动来形容,那聚集在地下长久不能释放的能量在那一刻喷薄而出,山崩地裂,生灵涂炭。
有人说,志愿者不过是穿着一身紅马褂的杂工,的确,在地震之前,志愿者,这一神圣的称谓被很多人所误解,可是地震却让很多人改变了对志愿者的观点,这一点在灾区尤其感受明显。不管是年近八旬的老太还是七八岁的小朋友,对志愿者都充满了无限的敬畏,而在灾区看见最多的人,除了灾民,武警官兵,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各个地方,干着不同的工作,但相同的是,他们对灾区的那片真诚!
依稀还记得队长琪琪临走前送给我们的话,“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协作让我们的爱心和智慧发光发热,为这里留下了正面的影响,被人回忆着是一种幸福,当别人忆起的是你的善行!”
的确,借用一句公益广告词,“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纵使我们没做多大的事情,相比于那些专业志愿者,我们做的甚至都微不足道,可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志愿者汇聚灾区,演绎一个又一个无私,有情的故事,贡献自己微薄的爱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支持,同时,入川的经历也更让我体会到志愿者身份的珍贵,它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但会激励着我们向前行,去履行更多的责任。

[plugin author_name]

[plugin author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