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形成了《周易》、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和伊斯兰教有关管理思想和办法为主体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文化曾使古代的中国由于出色的管理和能工巧匠的创造,谱写过世界文明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一员。

而在进入近代的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中国经济的衰弱和西方经济的发展,这种极有特色的管理文化却几乎被完全忽视和大大误解了,这是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失误。幸而这一时代已经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重新崛起而最终成为历史。

新世纪的管理文化变革潮流中,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而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就其成功之道,也是实现一种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为为人”的价值观,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

但要真正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东方管理文化的基本精神,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正如苏东水所说的,一种管理理论,或是一种管理思想,既然来自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

从本质上看,儒家思想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国管理的渊源之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它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社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渗透力。

儒家创始人孔子教导人们以“仁”为出发点,提倡人类重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做有道德有教养的公民,在人事管理方面,儒家主张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和尊重别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主张上级对下属应宽厚谦和,而下属则应忠于职守。

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或先验的善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四心”即为“四端”为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乃是道德上的善,所以说人的本性是善的。

就企业管理而言,儒家的管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而若从其管理过程加以分类,则可以划分“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部分。其管理活动始于“修己”功夫,终于“安人”行为。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直至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系列论述来看,儒学管理思想的具体运行路线是从管理者本人自我修养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观察和认识事物,来获取广泛的知识,同时注重精神的锻炼以提高自身素质,使管理者本人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都达到较高境界。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然后推己及人,实施企业管理。

至于除儒家外的其它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尤其是在当代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管理格局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人为学说。韩非提出“天有人命,人有天命”。其意是天有天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孙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这说明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荀子》中指出:“赏不行,则贤者可不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这就是说要用赏赐去鼓舞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对待用人问题的研究,《荀子》中提出:“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而废。”这就是说,对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要破格提拔,疲沓无用的人要立即免职。

关于经营战略思想。现代经营战略强调目标,能力和环境要素,在《孔子》中所说的“道”,就似现代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的目标管理,“天”和“地”似时机和环境,“将”指要有才能的干部,“法”则似企业内部的制度、纪律、组织,“将”和“法”即为经营学中的管理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没有产生出独立的管理理论,但深含于中国传统文化浑沌整体中的管理学问是丰富的,它影响着一代代企业家去探索企业成功经营发展之路。

但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精深武库,可唯有以当代更广阔的全球眼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同时须接受现代的西方组织与科学管理的“启蒙与洗礼”,才会对企业管理学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深植于中国文化深沉的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境界与追求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促进企业更和谐更高效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