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编码—Java life

Oracle公司为了给2011年JavaONE大会造势,制作了一首Rap说唱风格的歌曲《Java Life》,也叫做《Code Hard!》,这首歌的mv里描述的是一群程序员在公司的小隔断间里辛苦编程的故事,挺热闹的。

码农幸苦,希望大家理解。

爱情公寓Ⅱ 搞笑背后的感动

TOP5

唐悠悠:那个时候有个男孩子很喜欢我,觉得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只说一个字很有性格,和别的女孩都不一样。

关  谷:后来呢?

唐悠悠:我也挺喜欢他的啊,可是我口吃,又不好意思和他多说话,我就下定决心去看医生,后来,我终于可以正常说话了,可是他却不喜欢我了,他说我没啥特别的。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只是一种感觉,所以才存在一见钟情。可是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旦这种感觉没了,一切就变得灰飞烟灭。原来喜欢一个人,可以是一瞬间的事,而不喜欢一个人,同样可以是一瞬间的事。而那时我们才明白,这个人,不是自己的Mr Right,仅此而已,又何必为了这样的人,改变自己?有些事,过去了,就只有回忆。有些人,错过了,就只有转身。那些缤纷的肥皂泡,总有破碎的那一天。

TOP4

曾小贤:这一刻,像做梦一样,我终于赢了,我创造了历史,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成功人士,为我度身定制的综艺节目如期而至,我去了另一座城市,开始了新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早已记不清,我是哪一天离开的爱情公寓,只记得大家去机场送我时的表情,慢慢地,我逐渐和他们失去了联系,关谷、子乔、张伟、羽墨、悠悠、美嘉、展博、宛瑜,还有一菲。如今我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非常富有,但是却没有结婚,有人说,幸福就是痒的时候挠一下,不幸就是,痒了但挠不着,对我来说,很久以来都感觉不到那种蠢蠢欲动地痒了,我只能将我所有的回忆写成书,纪念我逝去的青春,还有那个,逝去的人。

金钱与青春,如果只能选择一样,你又会选什么?结尾的那道题,如果选择B,曾小贤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但同时离开爱情公寓,离开朋友,离开那个与自己吵闹、却自己爱着的人。如果选择D,也许他会回到原点,没有出名,没有金钱,却有着一群敢爱敢恨的朋友。青春,终将逝去,我们只是在它逝去之前,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留下让自己不用后悔终身的决定,这,便是幸福。

TOP3

关  谷:我本来也想过,在里边放很多很多你的纪念品,可是实在太多了,我也不知道该放什么,后来一想,如果你不在我身边了,那些东西放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唐悠悠:我不明白。

关  谷:在我脑海中,五十年之后,我们仍然一定会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我不会让你离开半步的,我不需要什么纪念品,因为你,你就是我所有的回忆了。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不是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而是与自己深爱的人相伴到老。也许几十年后,当你看到某件东西的时候,会想起那个曾经陪伴你的人,可是他已不在,那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现在爱的人,在几十年后仍然在你身边,那他就是你所有的回忆不是么?相识、相知、相爱、相随,一生一世,这,才是我们一直在向往的生活。

TOP2

曾小贤:相聚或离别,仿佛一个转身,一圈接着一圈,连成生命的舞蹈。有的人,还会回来;有的人,知道再见太难。幸运的是,爱的邂逅,每一天,都会发生。

我们会在什么年代,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景,遇到什么事。一切都是那么无法预料,只是当某些你觉得重要的人,闯进你生命的那一刻起,你就无法抗拒他的存在,不管这个人,有没有伤害过你。当子乔望着美嘉的相片微微一笑,我才明白,即便他有多么花心,有这样一个女孩他没有忘记过,即便这个女孩,他再也见不到了……一个转身,或许,就是一辈子。只是我们的日子在一天天过,会遇到新的人,新的事,让这些,连成轨迹,不要后悔过往的曾经。

TOP1

吕子乔:我爱过一个女孩,我们在一起纠缠了很久,每一天都要斗嘴吵架,一起喝盐汽水,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离开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在分别那一天我很愧疚,我知道她留在我身边是个错误,因为我没法儿给她想要的幸福,也许她离开也是个错误,但她必须选择做完一个之后才能告诉自己哪个错误更值得去犯。

秦羽墨:那结果呢?

吕子乔:没有结果,人人往往为了逃避一个错误而去犯另外一个错误,既然很多错误无法回避,何必让悔恨埋葬你的人生呢?与其逃来逃去,还不如去面对一个,你说呢?

秦羽墨: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吕子乔:问你自己,人的一生都会扮演很多角色,如果你不高兴,你可以把剧本扔了,不过记住,有一份剧本是真正属于你的,千万别丢错了。

在子乔劝说羽墨的那一刻,他是不是也在告诉自己,美嘉的离开,是他唯一放不下的殇,那种吵吵闹闹的日子,一旦失去,就无法回来了。美嘉的选择,不在于对不对,而在于做不做。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又有谁能帮你做出抉择?也许留下是错误,离开也是错误,但正如子乔说的,她必须选择做完一个之后,才能告诉自己哪个错误更值得去犯。有时候,我们只是在逃避,逃避选择,逃避自己明明知道该去做的而不舍得或者不忍心去做的决定,面对选择,这往往是最令人难过的事儿不是么?

Via 张恺祺

[ZZ]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让子弹飞》的一些暗线,隐喻,野心和吹捧

傍晚上浙大缘网下载《让子弹飞》高清版种子(缘网总是能在电影上映后给人惊喜),碰巧又看到豆瓣上这篇影评,虽说存在一定的剧透,但是不得不肯定这是我看了这么多影评后觉得最给力的一篇。且不说姜文的王朝是否真能到来,单说作者将故事背景与民国战事联系在一起,分析张麻子和黄四爷的人物背景,以及从影片中隐含的作者认为姜文所要表达的暗喻。

有些事,人说是圆,人说是方,不同的人存在对电影不同的见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保证说姜文是简单的并没有影评人所暗示的暗喻在其中,但相信每个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对导演姜文在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故事认真回味。

以下内容摘自“溪流”豆瓣影评,原文在这里

————————————华丽分割线——————————————————

“由于对姜文过于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吹捧,该影评已被和谐。”
这句是我在去看电影之前,已经准备好的影评(还是抄来的)。
吾辈俗人,花钱去影院只图消遣。回来吹吹水,网上吐吐槽。严肃客观的评价电影于我如浮云,就是带着这么强烈的偏见去看的电影。国产片导演就那么几位。考虑到他们近年的发挥惊人地稳定, 吾辈观影前,早已选择好了态度。
比如赵氏孤儿,陈凯歌肯定给我们带来悲剧。他就活在自己的那点小悲剧情怀里,老想拍一悲剧,还肯定又玩现了,整个一纯悲剧。我们买了电影票,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唯恐事后骂得不够尖刻戏谑不够振聋发聩。 再比如让子弹飞, 姜文肯定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买了电影票,就等着让他TMD给我们翻译翻译什么叫TMD的惊喜。 看不懂,就说这片真有深度,可惜太小众了。 看懂了,便把他当神来捧,唯恐自己的态度不够卑贱,拜倒得不够迅猛。 只恨“愿为姜文门下走狗”这种结构已在王小波徐文长身上用滥了。
人总是渴求被认同。所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描绘的就是这种渴求被满足时的快感。人性若此,无以抗衡。这群大导演大玩家,亦不能脱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冯小刚张艺谋什么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认同。陈凯歌自负才华,追求带点文艺腔的装B青年的认同。吾辈小装青年,层次低,为与不装B的大众拉开差距,大家紧紧抱成鸡蛋状,追求蛋内认同,人称蛋同。还有些大装青年,最爱唱反调,追求与小装们拉开差距,显得层次高,自会有人贴过来膜拜他们,叫他们大神。
姜文拍电影,也图个被认同。他的四部风格各异的电影,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每一个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内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电影表现出来的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讲故事谈思想的水平等硬实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圣。但姜文不满足,他追求更广阔的认同。《鬼来》被禁,《太阳》票房不佳,这些不认同的声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挥之不去。
两年多后,姜文射出来的,是经过精心构化,寻求破局的子弹。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众,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认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
我从没见过国产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又如此的不可实现。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脱离大众,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认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认同。大众同行还算容易同时取悦。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这三群,在态度上冰炭不容。
现实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赞之后,电影自身素质迅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青睐。 广大小装青年们在短暂的观望后,看到宁财神同学的一句“姜文王朝来了!”后立即拜倒投诚。罗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来,“日,评价这么高,不至于吧。(这电影没啥思想啊)”,“下次拍个更有追求的电影”,“你们到底为什么激动啊”。 更极端一些的人开始咒骂,“姜文背叛了我们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着,也能挣钱”这种事在他们眼里是没门的。 “你媚俗了大众,让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经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讽刺了,你就已经跪下了!”。
连我这个不合群的小装青年,看完后也充满了疑惑。前两小时被导演带着高速狂飙,爽透了,结尾的节奏变化却让我无所适从。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 最后却一无所得,兄弟女人也离他远去。他骑着白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让我十分落寞。虽然最后的那场“起义”倾向危险…但这就是姜文电影里想说的么?
子弹呼啸而来,透体而过,我却没一点感觉,好像没打中一样。搞的我连影评都不想写了。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的开头,张麻子对着白马开了一枪,这枪瞄准绳结,打中却不打断。白马继续跑,绳索已不能吃力。让“子弹飞了一会”,绳索终于断裂,白马才四散跑开。电影的结尾,姜文对我开了一枪。 白马在我脑中奔驰一夜一天,绳索终于断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见了那思绪拖出来的暗线,就会明白宁财神说错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时下电影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电影里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在电影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爱情挫败是程序员的“幸福”

这是我一边吃着泡面,一边看着马克和小华在《社交网络》中的面对检察官的审问时,而突然想到一个伪命题,就在这想法奔出脑海的时候,我狠狠的BS了自己,MB的自己不也是命苦的程序猿,这么想,这感情道路就算顺利也会被自己乌鸦嘴到。不过,剧中的马克,也就是Facebook的创始人,确实是在被女友抛弃后,码字两小时,突破网络七舍的网络端口,设计出了“Facemash”的辣妹评比网站,在凌晨4点中竟然能突破2W2K次的访问。

当然,这可以看作是导演引出的一个段子,表现“恃才放旷”的马克的代码能力,不过,在短短的失恋后的几个小时内,又写博客,又骂Bitch,还能导致哈佛的服务器瘫痪,可见,受到感情挫败的程序猿是会爆发出非比寻常的潜能的。世界真的是被男人改变的,不过,男人的世界观是由女人来改变的。

这的确是一个关于友情、忠诚和背叛、以及权力和阶层的故事。但是,我却想从程序猿的角度讲讲自己的一些想法。

码工无数,关键是创意。纯技术对于程序猿来讲不难,顶多花上几个月去学习新技术,可是对于innovative idea却并不是短短的时间就能拥有的,剧中温克莱沃斯兄弟纯粹是个有肌肉,没脑子的人,找合作伙伴也忒简单,有商业的头脑,却不会用商业的规则去找partner。不过,我确实没搞清楚马克为何会断然的答应。但显然,他找到了合适的伙伴,有资本,有商业头脑,关键还是自己的好兄弟,当然,也是在这里开始,为故事的兄弟纷争埋下了伏笔。

开发是一种不断迭代,不断改进的过程。thefacebook的诞生就是在这么一次次的改进中,不断完善,不断成形的过程,当然,这中间固然因为马克,这个系统分析员,兼设计开发员,测试员于一身的赴汤蹈火,真难想象一旦程序猿陷入开发中,会是一种如何的状态。

只有深刻的需求,才有宽广的软件视角。是10万美金的网站,还是10亿美金的web新时尚,小华不懂,他可是在一个夏天赚到20万刀,却不能想象这个新事物所带来的远大钱景,而此刻肖恩的加入,一个有着创业成功,又经历破产的花花公子,给了马克踌躇中一个好方向,搬到加州去创业。尤其是那句“去掉thefacebook的the的建议,真TM是个不经意的创举”,导演的剧本安排吧。

是软件生命周期,而非项目生命周期。只要有人在使用,就必须继续提供服务。而在软件初期,究竟是马上套现重要,还是维护用户体验为重。马克为出了答案,如何维护软件在用户中的口碑,了解用户的真实体验,比在房间里讨论如何吸引广告商重要的多,钱要慢慢的赚,或者,等到一定时候,钱自然送上门,还记得最后马克的名片上那句话不“I am the CEO,Bitch”。

公司负面消息对公司的影响。当然,这可能和程序猿没太多的干系,“那都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问题”,可是对于立志创业的程序员们,从点滴小事学起,给自己积攒人品,这就是王道。爱德华多的虐鸡报道,肖恩的未成年少女案件等,都在剧中有过浓重的描述,也免不了马克在其中将事故影响减小到最小的努力。

一天不止24小时。当程序猿真正一头扎入程序中,那是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的,马克不是连续2天的编程,就是连续36小时不停的工作,以及伴随这一大群程序猿一起围着电脑拼命敲代码。

如今Facebook完全超过Google,成了WEB2.0的新时尚,而当facebook从哈佛起点,到麻省理工,斯坦福,到牛津,剑桥,再到全世界,Except 中国。程序猿马克,这会是你下个考虑的问题吗?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梦中为谁而醒
醒来为谁哭泣
以为感情世界不顾一切就会有结局
生命有太多的意义
爱并不是唯一
你和我的故事就算再美也只是个插曲
可是我该如何剪断心中的思念
原谅我放弃一切只为执著的明天
唱一首歌纪念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爱一个人天真的以为会是一生
唱一首歌怀念我终将逝去的爱情
有一个人总会陪着你走不会再离开
这世界一个人总会陪着你走不会再离开

半透明的冬夜里,宁静淹没了过去与未来,那么空灵而沉重的,如同小鸟跳动着的心脏,婴儿印下的足迹,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青春

梦想不会断层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老男孩的梦想是和迈克杰克逊一样,成为歌舞之王。

梦想是什么,梦想在哪里?这就像是一个驿站,有如王小帅的MJ,有如肖大宝的吉他。

青春就像一条无尽奔流的大河,

还未说再见就已经远去。

理想就是一碗残羹冷炙,

但是会让饿着的人重新获得活力。

不再憧憬,不再热血,不再梦幻,

继续踏实,继续无趣,继续麻木。

只是,年轻时的梦想,如今还能在心头泛起吗?

每一个曾经年轻的人,每一个曾经怀有梦想的人,当短片最后响起筷子的歌声时,都会…那是一种叫做共鸣的东西,会充满你的眼眶。 年轻时的愿望实现了吗? 曾经说要一辈子在一起的人,是否还牵着她的手?是不是生活就是要去放弃一些我们心底里的东西? 夜深人静的时候,闭上眼睛,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懈怠了,麻木了,只知道要往前走,却忘了目标在哪。

梦想没有断层,会像那经典一样,随着时间而更泛陈香,只是,我们准备好了嘛!

老男孩

Aal izz well

难得有部电影能让我坚持到凌晨3点才惺惺的上床入睡。时光网9.3分、豆瓣9.4分、迅雷9.8分……数字直观反映了《three idiots》受欢迎的程度。

片子开始是喜剧,但在喜剧的泪水之中饱含的却是众生的生活缩影,是一部让人笑不出来的喜剧,看到片子自杀的学生那是我们社会的悲剧,只是以喜剧的方式给予呈现,兰乔帮助他完成微型自升机加装摄像机的毕业设计,升到第一个窗口看到“消音器”没有穿裤子的窘样,再上升一楼到他的窗口却看到上吊自杀的景像,喜剧与悲剧就像这样,就是一层而隔。

在我们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的阶段,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在片中找个一个自己的原型,这些原型就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定义,与这些原型的成长与冲突就是我们人生的历程。

“病毒”:就是我们心目中那严厉的老师,从小学的背诵课文,到大学照本宣科的专业课程,他那严厉的要求,不能容忍学生的自由意识,一定要把个人学生变成一个个“机器”,学习的机器,表面上他是一个老师,其实他就是我们这处应试教育体制的代表,他代表的是个制度,抹杀自由思想,创新思维的体制,那鲜活的形象我们历历在目,但我们却只有顺从,而无法抗争,是我们太麻木还是体制太强大?!

兰乔:这个主角可以说是我们学生的时代的理想偶像,不拘学校约束,让青春成长不受太多的约束,成绩好,专业好,并且尽情了享受了学生生活,这不是一件很羡慕的事吗?同时也是真朋友的典范,如果能交到这样的朋友那是人生之大幸,但这种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因为太少了所以显得珍贵,显得很感动,导演又一次让我们在电影中满足了一把,把心目中的偶像再次塑造出来。

法兰:他可以说是我们求学时代成长烦恼的代表,自己喜欢摄影,可是父母却一定要当他去当工程师,让我想起原来父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是父辈心中理想的求生资本:“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父辈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总结出的经验一定让自己的孩子记住,把自己认为理想而可靠的职业愿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样的例子何止千万,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认识的人。可贵的是,父子情深毕竟能抵过传统的莽撞,法兰最终梦想的实现,有兄弟兰乔的暗中帮助,杜拉的起死回生,更重要的是兰乔终于发现自己,理想的力量是伟大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这个年龄,很多已经是孩子的父母,或者即将成为孩子的父母,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事是去发现孩子擅长的特点,喜欢的方向,然后引导他/她充分发挥拥有的兴趣,这就足以。Aal izz well!

拉杜:家境贫寒,成绩不好,在老师眼中是属于那种坏学生,家庭的负担始终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心结,所以手上的戒指越带越多,不敢面对现实,希望神能助保佑自己。而当友情与毕业证之间无法选择的时候,走向了极端—自杀,承受不了压力,选择结束自己鲜活的生命。两兄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活了过来,真像法兰所说的,不用欺骗杜拉说姐姐不需要嫁妆就能嫁出去了,只要刺激他说12块的饭就能醒了,可见这生活的压力是多么的大。而最后,杜拉通过自己的真诚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应该是现在很多学生成长的轨迹:家境一般、成绩一般、工作一般,这就是大多数的众生,他们构成了社会中具有理想的底层。

“消音器”:这个人物非常值得一说,典型的“好学生”,是应试教育下的完美的产品,毫无消化的灌输内容,甚至连演讲稿更改也觉察不出丝毫。他的价值观代表了现在多数人的价值观,以金钱衡量一切,屈服于强者,凌驾于弱者,在“消音器”眼中强者最后是兰乔,他有求于他,卑微的表情展现得活淋浰尽致;弱者是法兰与拉杜,他让十年前的约定以现在的财富来衡量结果。“消音器”:是这个社会中中层的代表,是他们构筑了现代的体制,没有一点点的抗争,有的只有顺从。

就像电影里所说的,“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这是你的独特性,而更多时候你所表现出来的,只不过说明你只是三亿分之一而已。生活百态,兰乔是幸福的,电影末尾,所谓一位拥有400项专利的工程师,着实好好嘲笑了一把“消音器”,更是把碧雅抱进了家门,法兰出版了多本影集,一步步将他的梦想实现,杜拉也成了一位杰出工程师,衣食无忧,很是美好的结局,兄弟情节,烂漫故事,还有那多么现实的人生轨迹。

这部印度电影,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去看待那些过去喜与悲,如何面对未来的苦与乐,这都是我们每个都必须承担的,人生不长,形形色色,但无论如何都要抱有一颗对待生活的热情,对待朋友的真情,Aal izz well……

三个傻瓜,三个好兄弟……

迷人的碧雅

你的梦境,就是犯罪现场[影评Inception,有剧透]

“你在等一列火车。
火车会带你去远方。
你知道火车要带你去哪里。
但是你并不确定。
这并不重要。
因为,我们会在一起。”

阅读详细 »

玩具总动员&辛普森一家=>盗梦空间预告片

玩具总动员+辛普森一家=盗梦空间,这并不是乱弹,且看牛人用两部视频片段配上盗梦空间的预告片音效,设计出的盗梦空间预告片2.0版!就这么拉进了我们的距离,不去影院,说不过去了吧!

阅读详细 »

韩寒的<独唱团>,你的”独唱团”

迟迟不肯露面的韩寒式杂志<独唱团>上市不久就被哄抢,自然,经历种种被取舍与自我取舍的故事,即便”裆中央有枪”,还是审查不通过,过去一年,独唱团以其独有的方式,加上韩寒主编的噱头,令各位期待有加.

左图是之前<独唱团>的封面,因为”裆中央有枪”一再遭有关部门审查,如今面试的杂志,估计妥协了不少.韩寒很空,顶着职业冠军拉力车手的头衔,又是写小说,又是接广告(如很囧的乐Phone广告),还是不是的更新新浪博客.有人对此解释说,韩寒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普通社会民众抨击不良社会现象的发言人,你能看到韩寒的博客过亿的点击率,还有那些一发表就被无限转载的记录,更有那些冒充韩寒的“类韩寒”者(这里的”韩寒”可以把它解释成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大肆发表转载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文章.

而对于<独唱团>,显然读者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购买,去阅读的,可是在这个危机能被无限放大的社会环境中,谁又能有勇气说出惊世骇俗的话,韩寒也不能,所以这只是一部合订杂志,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职业环境,韩寒说:”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其实,即使韩寒不事先做出这番解释,我们终究还会以平静的心态去字里行间寻找我们事先在内心为其框定的思想,或者,纠结片刻,依然接受它的平淡.

韩寒引发的热潮,是近几十年所未曾有的.对于他,无论你是喜欢或者是憎恶,都不能否认这个年轻人所引发的巨大影响力.很多人说这是韩寒主编的<合唱团>,可是在这个”被时代”,没有人不愿意自己能被代表说出想说的那一番话.

人人都需要一个出口,而说到底,韩寒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出口.他立于现实,针砭现实,试图去推动改善并不完美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他的观点恰恰是我们试图宣泄却无处诉说,无法表达的.

因而,人们对于<独唱团>的期待,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它在预想当中要发出大家期望的呼声,即使几经周折,呼声渐弱,甚至藏身于字里行间,人群依然蜂拥,试图看个究竟.

然而,或许有人会对<独唱团>表示失望,这对韩寒最初的解释,恰恰是最好的回应.原因很简单,我们以高昂的热情,以为这本杂志会延续韩寒风格,想见识”硝烟弥漫”,却看到了韩寒以及一干作者似乎平淡的讲述.但是比起<最小说>那种仰望45度天空的郭式小资主义,它却显得那么的真实.至于试图让一本薄薄的杂志去承担太多社会重任,说到底,是一件残酷的事.它能提供一种角度,一种视野,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足够了!

<独唱团>上市,众人追捧,说到底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由此看来,我们的绝大多数人在追随独立的思考,并秉承清晰价值判断.或许<独唱团>创刊号的发布只是一个窗口,一个全名能够透过这个窗口表达内心情感的平台,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言,真实平淡的述说,亦能传递那些值得传递的思想.

毕竟,思想,是细水长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