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理论与QQ圈子

QQ近日公测新产品QQ圈子,随机引来各种吐槽与惊叹。围观群众纷纷发表看法:找到了失去多年联系的小学同桌,揪出了藏在身边的第三者,因担心隐私暴露而确定删除QQ一切信息,吐槽腾讯拿用户的个人信息作为商业用途……

一开始也觉得这只是掌握着用户大量隐私信息的IT巨头,玩了一次数据挖掘,将人之间的关系提炼了出来,想到自己曾实习过的几家公司也都在这么做,也就见怪不怪了,毕竟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道德实在不高,现在仍能记得两年前吐槽校内的无耻行为(见:校内无耻的就把我们卖了)。不过,就在刚才,突发联想,如今的QQ圈子,不就是我们经常开玩笑的六度分隔理论的现实版本嘛!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丹利·米尔格雷于1967年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平均而言,这个星球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6个中间人联系起来。”这就是说,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或者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这甚至在二十世纪初也被怀疑的理论,因为社交网络的出现,而陆续被人们所接受并认可。但简单的社交网络,可以说,用户在其中既是一个点,也是一个线,连接不同的用户与用户之间,而这样的点或者线,甚至或是面,都停留在二维世界的遐想空间里。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例如Facebook在网络上创造了第三大国家,这个面逐渐扩大,向各个方法延展,转而形成了一个三维体,Facebook们的数据库中存在在大量的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网,将这些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经过挖掘,知识发现,可能会极度缩小两个人认识所需要花费的中间人成本(2011年底,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

所以如果QQ圈子最终可以推出,及有可能会改写六度分隔理论,而这,或许将是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又一次进步。

可是,写到这里,也必须提出质疑:公司对于用户信息的使用底线究竟在哪里?

腾讯宣称QQ圈子是基于QQ好友关系、分组名、备注名,通过聚合分类数学算法进行人脉推荐。说白了,就是将用户自定义的分组,备注名商业化,公开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被实名化。我们必须疑问,究竟自定义的备注名,分组名属于谁?就目前QQ圈子的做法来观察,无疑每个腾讯用户都成了腾讯员工。何况,那些被加在用户身上的“备注名”、“用户名”,谁有权来处理,谁有权知道,腾讯在不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毅然推出公测,这样的做法无疑于小偷。

1.圈子,就其性质而言,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表现,引用知乎中知友的发言

在社交网络,每个人都有好几个社交圈子,不同的朋友归属不同的圈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在不同社交圈展示自己的独特一面,只有亲密的人才能见到我们的全貌。

Google+的做法是: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好友划分圈子,将各个社交圈隔离开来,隐私得到很好的保护。
QQ的做法是:QQ圈子是基于QQ好友关系、分组名、备注名,通过聚合分类数学算法进行人脉推荐。

这意味着,我两个原本并不叠加的社交圈中的朋友可能会因为“QQ圈子”功能而认识,假定为A和B,A是我的男性朋友,知道我的很多糗事,B是我仰慕的女孩子,正在追求…我擦,如果A正好也喜欢B的话,我的那些糗事就成了他追求B的谈资,我的印象分就直线下降…终身幸福都没了…

其实我想说,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自然淡了,不联系了,也没有联系的必要,QQ圈子这样不经所以然的让我,或者他们出现在不想出现的圈子,对用户来说,反倒尴尬。

2.被实名,讨厌的网络实名,我只想做一只电脑屏幕前的小狗,为何你要百般的暴露我的身份。QQ设置备注,往往是一种为今后省力的方法,我并不需要刻意的再去记忆你的本名之外的其他ID,这在输入框查找,QQ来信辨识等方面,省去不少功夫,但是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行为,和被备注对象并没有因果联系,你腾讯并不能因为自己拥有用户的信息而擅自将他们用于商业利益。

尽管QQ上并没有太多人会刻意在乎自己的隐私,但是腾讯的QQ圈子无疑给在乎隐私的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可能腾讯的本意想通过科技的力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发现失散多年的好友。可惜,在用户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公然的使用用户隐私数据,做法实在有待商榷。无论如何,请先征得用户同意。

Update:2012.3.23 21:11

QQ圈子测试用户已经超40万并刚更新了产品, 相比前几天,QQ圈子模糊了分类及命名,强调了用户真实姓名的来源于本圈多数好友对用户的备注。会借助腾讯可能QQ圈改变社交的沟通方式。并解释了QQ圈子中用户的来源

只是,我想问,用户赋予了你使用备注名的权利了吗?

QQ圈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分享到

一条评论

  1. 新用户703135说道:

    我去…好变态的思想23333

评论已关闭。